9月8日,在仁和区鹭栖花园李长清老人家中,他指着客厅茶几上的智能药盒说:“每天早中晚,到了该吃药的时间,智能药盒就会发出提醒。”话语中透出满满的踏实感。

几乎同一时间,在东区帝景华庭小区,3岁的李小雨在小区里欢快地跑跳,父亲李阳拿着她的小书包,眼里笑意满满。他算了一笔账:“每月500元育儿补贴,差不多报销了小女儿的奶粉钱。”自2022年女儿出生以来,这笔补贴已累计发放1.65万元,对二孩家庭而言,是实打实的支持。

攀枝花,正以“云守护”托起银发晚年,用“补贴金”温暖稚嫩童年,让“一老一小”的笑容成为城市最温暖的风景。

智慧养老让关爱时刻在线

走进东区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智慧养老样板间,30平方米的空间内,各类智能物联设备与适老化家居设施有序摆放:床垫下的睡眠检测器实时追踪呼吸与心率,智能药盒按时发出服药提醒,AI生命体征检测仪一旦识别到老人跌倒便会立即触发告警系统——这一切,不再只是科技展示,而是越来越多老人安心生活的真实依靠。

“装了这套设备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李长清老人感慨地说,他与老伴虽和儿子同住,但儿子因工作常年出差,老两口的健康始终是儿子的牵挂。结合父母身体状况,儿子为他们选配了智能药盒与AI生命体征检测仪。“老年人有时脾气倔,不舒服也不愿去医院,自己买药吃。现在后台能实时监测健康状况,这次就是工作人员及时打电话提醒我母亲就医。”采访时,李长清的儿子正在外地出差,得知母亲已及时住院治疗,他安心了不少。

这样的安心,正覆盖更多家庭。目前,攀枝花已为9个试点家庭安装智能监测设备,通过智能物联大屏,这些家庭老人的实时健康数据清晰可见。若老人突发身体不适,系统能在30秒内同步联络家属、康年年平台及医院,第一时间搭建起生命救援通道。

而让技术真正“扎根”的,是创新服务模式的支撑。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率先探索“三端联动”模式,将物联设备、养老机构、医疗回应紧密串联形成服务闭环,推动医养深度融合。康年年居家医养项目经理张金金介绍,作为智慧养老重要试点城市,攀枝花已联动当地13家公立医院与14家优质养老机构,截至目前,上门护理服务已超千次,为市民提供了更优质、更便捷的医养保障。

科技的温度,在于对人性需求的精准回应。攀枝花的实践证明,智慧养老并非用机器替代亲情,而是搭建更高效的情感连接通道。随着“15分钟应急响应圈”逐步覆盖,这些流动的数据背后,正是科技对“老吾老”传统美德的时代诠释,让“老有所依”更有底气。

“育儿大礼包”提振生育意愿

“每个月500元的补贴,几乎可以满足我们小女儿奶粉的需求,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家的经济负担,政府这份给孩子的‘见面礼’真暖心。”9月9日,住在帝景华庭小区的二孩爸爸李阳分享着他的喜悦,自2022年女儿出生以来,李阳家已领取到育儿补贴金1.65万元。

李阳的故事并非个例。自2021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育儿补贴政策以来,攀枝花已经有12222人次享受到这项福利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发放育儿补贴5560.5万元。

育儿补贴政策旨在缓解家庭因生育而增加的经济压力。攀枝花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每月发放500元的补贴,直至孩子年满3岁。这意味着,对于有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,最多可享受1.8万元的育儿补贴。

不仅如此,自出台全国首个育儿补贴政策到推出生育友好集成改革十二条措施,攀枝花坚持以纾解家庭生育关切为导向,持续推动政策迭代升级和集成发力,不断巩固生育支持体系建设,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。

如今,这座城市正展现出人口稳步增长的新气象。2024年,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22.3万人,较上年增加0.5万人,增量位居全省第三,实现了自2021年起连续4年保持正增长。

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意愿得到有效提振。随着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落地见效,群众生育二孩、三孩的信心不断增强。自2021年以来,全市二孩及以上出生人口占比持续提高——从2020年的43.9%,上升至2022年的49.7%,2023年更是达到50.53%,标志着人口结构出现积极转变。

生育养育负担也在切实减轻。通过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服务项目,已为3307名孕产妇补助医疗费用352万元;2024年新出台的托育补贴政策,按每月每孩200元标准发放补贴券,目前已向婴幼儿家庭发放7786张,从多个维度缓解了群众生育的后顾之忧。



记者:李媛 梁芝羽 孔浩 文/图

编辑:李青梅 杨正鹏

校对:邹耀

审核:郑淇夫




编辑: 李青梅
一周热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