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张阿姨,您这个季度的退休验证我今天上门来给您办好,顺便说说居家防火的事。”9月5日,西区河门口街道苏铁社区网格员小肖入户服务。张婆婆说:“我年纪大了,腿脚不好,以前办事总要跑两三趟,现在有你们上门服务,我就省心多了。”
说起现在的便民服务,楼栋长王师傅也称赞道:“前不久我们反映楼道灯坏了,社区当天就派人来修好了,回应真的及时。”
在数字化服务快速普及的当下,河门口街道却面临着一道特殊的“服务鸿沟”——辖区老龄人口占比超40%,尽管各类办事流程手册、手机APP等服务载体持续推广,“不会用”“看不懂”仍是社区老年居民享受便捷服务的主要障碍。每月集中办理业务时,仍有大批群众集中在社区办事大厅排队等待。
搀扶需要帮助的老人
如何打破这一困境,让便捷服务、精细化服务真正落地见效?河门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谷伟称,街道积极创新,在辖区开展“三线薪火・苏铁共生”全岗社工服务试点工作。通过整合社工岗位、优化服务流程、强化网格管理,全力推动社区服务从“坐等上门”向“主动敲门”的深刻转变。
河门口街道将社区工作岗位重新划分为“统筹协调岗+接待办理岗+网格运行岗”三大职能岗位,覆盖15个居民网格。
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作模式是社区书记担任“统筹协调岗”,全面负责调度各类资源,协调解决复杂问题,确保社区工作有序推进;1-2名社区“两委”成员负责“接待办理岗”,值守在社区办事大厅,集中受理医保、老年证、低保申请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,实现居民办事“只进一扇门、只找一个人、能办所有事”;其余社工全部编入“网格运行岗”,化身“流动的服务站”,深入居民小区、居民家中,开展巡查走访、信息采集、政策宣传、便民服务等工作,及时收集居民的各类问题诉求,将服务送到居民家中。
入户看望老人
“街道从标准化、精细化、全能化多维发力,帮助我们快速熟悉业务、提升能力。” 社工赵福敏说,这为大家更好服务居民群众明确了工作标准,让大家“少走弯路”。
据统计,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社区各网格内事件响应时间缩短一半以上;居民办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平均等待时间缩短1小时;主动上门服务的比例大幅提升,居民的诉求处置率达95%,办事体验得到极大改善,对社区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。
“全岗社工服务试点是一次成功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实践。”谷伟表示,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,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,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记者:周越 文/图
编辑:李青梅 杨正鹏
校对:邹耀
审核:郑淇夫